这份书单足够去体味各种人生。
《去你的,生活》
乔迪·格雷格 著
新星出版社,2015年5月
“世俗生活被他痛恨为敌人,艺术是他终身拥抱的情人;不是不道德,而是反道德。”这番话说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孙子、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他的生活中混杂着理不清的恋情、赌局、打斗、戏谑,毫不顾忌地将旁人的指责抛在一边。他的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他的生活世界,但又想方设法地躲藏在世人的视野之外,隐秘地、混乱地活着,仅仅将艺术留给大众。一直到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记者乔迪·格雷格走进了他的生活,在与他共进早餐的同时,记录下他八十八年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
《莎士比亚》
安东尼·伯吉斯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6月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他追溯了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在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王佐良先生曾评价这本书文字纯粹、运用巧妙,行文“如繁复的织锦,有一种厚度”。本书译者刘国云教授中英文造诣俱深,译文流利可诵,典雅隽永。
◇◇◇

《写作人生》
戴维·洛奇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选取了英国现当代几个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甚至名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为评论对象,以他们的生平及创作为主要线索,探讨了这些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对文坛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掺杂了作者本身与他们的交往的情况,及与其中一部分人所持续的友谊。全书不仅评述了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作者对近百年来文坛先后出现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态度。
◇◇◇

《生活本身》
罗杰•伊伯特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3月
罗杰·伊伯特是美国最富盛名的影评人,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家。2013年,伊伯特病逝时,奥巴马说:“对于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罗杰就是电影。”伊伯特在这部自传中真诚坦率地回顾了他个人经历中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失败、他的困扰;他为了从酗酒症中康复过来所做的努力;他的婚姻;他的政治观以及他的信仰。他回忆了与很多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斯塔兹·特克尔、迈克·罗伊科、奥普拉·温弗瑞。他还写了他对很多电影明星和电影导演的观察与理解,比如约翰·韦恩、沃纳·赫尔佐格和马丁·斯科塞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个人化的回忆录,它充满伊伯特一贯的深刻见解、诙谐的机智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

《丁玲传》
李向东,王增如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5月
1997年,作家王蒙写道:“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了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而不平。”王增如、李向东多年来致力于丁玲研究。王增如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如清华大学教授解志熙在为二人合著的《丁玲传》作序时说:“《丁玲传》最为显著的特点和优点,乃在其叙述事迹的平实道来和分析问题的平情而论。”比如1981年丁玲应邀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她写了25篇访美散文。传记作者评价说:“丁玲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认识美国,她在描述美国见闻时想要强烈地表示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她想要说美国的物质生活优裕,精神生活中却有很多腐朽没落的东西……以丁玲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她无法理解她看到的美国。”作者说,丁玲对沈从文1933年撰写的《记丁玲》感到非常愤慨,“平心而论,《记丁玲》充溢着敬意、惋惜与深切的爱怜。”

附:“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100 biographies to love)
(自《泰晤士报》)

6月21日,《泰晤士报》刊登了该报书评人评选出的“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安妮日记》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名单。其中最新的一本应该是《不要伤害病人》,出版于今年5月26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称该书作者亨利·马什为“神经外科手术界的鲍斯威尔”——鲍斯威尔是《约翰逊博士传》的作者。

这个榜单是否有遗漏呢?——英国人居然没有选一部丘吉尔的传记?《电讯报》今年2月发布的“20部最佳传记和自传”中就挑选了马丁·吉尔伯特1969年出版的《丘吉尔传》,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智慧七柱》等。其他基本上跟《泰晤士报》的这个榜单是重合的。

| 文学类 |
  • 《约翰逊博士传》,詹姆斯·鲍斯威尔,上海三联书店,2006
  • 《说吧,记忆》纳博科夫,上海译文,2009
  • 《童年:一个地方的传记》,哈利·克鲁斯(Harry Crews)
  • 《序曲》,华兹华斯
  • 《柯勒律治》,理查德·霍尔姆斯
  • 《不可靠的回忆录》,克莱夫·詹姆斯
  • 《更高等级的人/几乎是个绅士》,约翰·奥斯本
  • 《去他的名声:贝克特传》,詹姆斯·诺尔森
  • 《科莱特的一生》,朱迪斯·瑟曼
  • 《派克:加布里埃尔·邓南遮》,哈利特
  • 《在风暴之翼下》,海伦·托马斯
  • 《文静的女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泰德·休斯》,珍妮特·马尔科姆
  • 《生日书信》,泰德·休斯
  • 《简·奥斯汀:她的一生》,帕克·霍南
  • 《库斯勒》,迈克尔·斯卡梅尔
  • 《维吉尼亚·伍尔夫》,赫敏·李
  • 《看不见的女人》,克莱尔·汤姆林
  • 《经历》,马丁·艾米斯
  • 《世事如斯:奈保尔传》,弗伦奇著,中信出版社,2012
  • 《不是麦格雷的男子:乔治·西默农肖像》,帕特里克·马纳姆
  • 《王尔德》,理查德·埃尔曼
  • 《索尔仁尼琴》,迈克尔·斯卡梅尔
  • 《追求科尔武》,西蒙斯
  • 《世界迷宫》,尤瑟纳尔
  • 《这个合适吗?》奥伯龙·沃
  • 《蒙田别传:“怎么活”的20种回答》,萨拉·贝克韦尔(法律出版社,2013年)
| 政治类 |
  • 《像罗马人一样:以诺·鲍威尔传》,西蒙•赫弗
  • 《希特勒》,伊恩·克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 《格莱斯顿》,罗伊·詹金斯
  • 《卡尔·马克思》,弗朗西斯·惠恩
  • 《成为官僚》,罗伯特·卡洛(重庆出版社,2008年)
  • 《托马斯·沃尔西的生与死》,乔治·卡文迪什
  •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 音乐类 |
  • 《只是孩子》,帕蒂·史密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 《你不必说你爱我》,西蒙·纳皮尔-贝尔
  • 《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鲍勃·迪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迪斯科女王的公寓》,崔西·索恩
  • 《尘土》,尼尔·施特劳斯
  • 《衣服、音乐与男孩》,维维·阿尔伯汀
  • 《不合时宜的噪声》,迈克尔·沃尔普
  • 《柏辽兹》,戴维·凯恩斯
  • 《莫扎特的一生》,梅纳德·所罗门
  •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狂野的轨道》,菲奥娜·马多克斯
| 艺术类 |
  • 《毕加索的一生》,约翰·理查德森
  • 《琥珀色眼睛的兔子》,埃德蒙·德瓦尔
  • 《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马丁·盖福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 《马蒂斯》,希拉里·斯珀林
  • 《奥古斯塔斯·约翰》,约翰·迈克尔·霍尔罗伊德
| 体育类 |
  • 《远离边界》,CLR.詹姆斯
  • 《拳王》,阿里
  • 《世界之王》,大卫·雷姆尼克
  • 《大比尔·蒂尔登》,弗兰克·德福特
  • 《极度狂热》,尼克·霍恩比(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 《我是泽拉坦》,伊布拉希莫维奇
| 战争类 |
  • 《青春誓言》,维拉·布里顿
  • 《向一切告别》,罗伯特·格拉夫
  • 《威尔弗雷德·欧文》,希伯德
  • 《铁路劳工》,埃里克·洛马克斯
  • 《隆美尔》,斯派克·米丽根盖尔
  • 《纳尔逊:光荣之梦/阿尔比恩之剑》,约翰·萨格登
| 家庭类 |
  • 《家恨》,劳娜·塞奇
  • 《安妮·弗兰克日记》
  • 《荣誉和反叛》,杰西卡·米特福德
  • 《这个男孩》,阿兰·约翰逊
  • 《充满奇想的一年》,琼·迪迪恩(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 《婚姻的画像》,奈杰尔·尼克尔森
  • 《安琪拉的灰烬》,弗兰克·迈考特(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
  • 《倒带人生》,亚历山大·马斯特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 女性类 |
  • 《乔治亚娜,德文郡公爵夫人》,福尔曼
  •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张戎
  • 《女人抬头做自己》,凯特琳·莫兰(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

    《管家婆》,蒂娜·菲
  • 《谜题》,简·莫里斯
  •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玛雅·安吉洛(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 《不删除》,戴安娜·阿西尔
  • 《不是那种女孩》,莉娜·杜汉姆
| 遭遇类 |
  • 《安纳布尔那山》,莫里斯·赫索格
  • 《走出非洲》,卡伦·布里克森(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 《今晚不要每况愈下》,亚历山德拉·富勒
  • 《巴黎伦敦落魄记》,乔治·奥威尔(译林出版社,2014年)
  • 《记忆敞开门》,约翰·巴肯
| 演艺类 |
  • 《拽人名:我认识的名人》,弗兰克·兰格拉
  • 《最后一口气》,路易·布努埃尔
  • 《银幕交易历险记》,威廉·戈德曼
  • 《月亮是一个气球》,戴维·尼文
  • 《光影流情》,罗伯特·伊万斯
| 工作中 |
  • 《月光社成员》,珍妮·阿格鲁
  • 《进化的队长》,彼得·尼克尔斯
  • 《岩石园艺狂热》,尼古拉·舒曼
  • 《不要伤害病人》,亨利·马什
| 图画类 |
  • 《有趣的家》,埃里森·贝克特尔
  • 《鼠族》,阿特·斯皮格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 《我在伊朗长大》,玛赞·莎塔碧(三联书店,2010年)
| 失去的世界 |
  • 《在冬天寻找什么》,坎迪亚·麦克威廉
  • 《印第安男孩》,查尔斯·伊斯门
  •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三联书店,2010年)
  • 《流动的盛宴》,海明威(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 《四十年代回忆录》,朱利安·罗斯
  • 《漫不经心的人》,莎拉·丘吉维尔
  • 《闪亮的日子》,比尔·布莱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性审判史 | 韩剧 | 张充和 |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