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平台免费订阅NYC886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一定激烈
□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高中最根本目的是把人分类
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直观的答案当然是高中是用来传授高中知识的地方——但这个答案是错的。
蓝翔技校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普通高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无用处,绝大多数人高考之后一辈子也不会再用到椭圆参数方程和甲烷的分子式。
我们当然也会在高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但高考试题早就远远超出了“有用”的范畴。想要学会解答高考试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这些 训练并非以“对真实世界有用”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高中知识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竞技体育——就如同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不是为了学习怎么往楼上扛冰 箱一样。
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从高中毕业出来,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著名大学,他们日后很可能有机会 获得一份高薪而 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上不了大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命题者设计那些刁钻古怪的高考题,并不是因为这些题目有实际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够难!当然解题也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只有足够难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
为什么会有人失业
为什么非得把人分类?人的技能难道不是连续变化的吗?
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
最理想的市场中不会有人失业。如果劳动力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你只要愿意拿比别人低的工资,就可以得到任何工作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只有非常低端的工作才是这样。
比如说农民工。最近我看网上一篇业内人士写的关于建筑业农民工的文章,说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跟农民工素质低也有关系。这个“素质问题”绝非中国农民工所特有——100年以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面临同样的局面。
当时福特推出的新车型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制造方式,工厂不再依赖拥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任何人来了都可以迅速上手,这使得亨利·福特根本不担 心招不到人。跟现在中国工地的包工头一样,他的烦恼在于工人的士气太低落:活儿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们常常干不了几个月,甚至干不了几天 就不来了,等实在没钱花了再回来,流动性非常大,而且来了也不好好干。
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个新政策。他把福特公司工人的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的两倍多,而且把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到8小时。
这份工资足够工人稳定地养家糊口了。工人们不但第一次对工厂有了感激之情,而且开始珍视自己的工作。他们主动努力工作,生怕被解雇,队伍实现了空前稳定。
这份远高于市场供求水平的工资使得人们挤破头想要成为福特的工人,甚至为此引发一场骚乱。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干个体力活都干不成! 蒂姆·哈佛德在The Undercover Economist Strikes Back一书中提到此事时开玩笑说,“亨利·福特发明了失业”。
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选拔工人,比如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并不大,它们的作用在于淘汰人!一个有幸进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个没被选中的人之间很可能根本没区别,唯一问题仅仅在于名额有限。
福特公司这一招,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哪怕是“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让谁都来干”,而希望员工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工资,至于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
这就需要用一些门槛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这些门槛应该给人公正的感觉,好像得到位置的人真的是靠能力得到的一样。
学历就是最好的门槛。
韩国的高考军备竞赛更惨烈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一定激烈。如果所有高中生都不用功备考,大学也要招这么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考不上而用功,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投入大量无谓的精力,大学还是只招这么多人。
这么激烈的竞争,会不会绑架全国高中生只为考试而学习,乃至于影响中国的创新大业?
不会。
我们来看看近邻韩国。韩国的高考竞争,比中国更激烈。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是韩国3所最好的大学,其录取不看别的,只看考试分数。 体育、文艺、家庭背景都没用。韩国所有大公司高管都来自这3所大学,CEO之间常常是校友关系。上与不上这3所大学,未来工资水平有天壤之别。
韩国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比中国的少。他们要在学校待一整天,晚上还要去上私立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是专门传授考试技术的地方,比白天公立 学校的课重要得多,据说一个最著名的补习老师一年能赚400万美元。与中国很多学校一样,韩国的学校也对老师实行量化管理,用一系列指标评价老师提升学生 成绩的能力,最好的老师像明星一样被抢来抢去。
韩国人研究发现,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取决于其上自习时间的长短,为此他们认为男女同校是个不利因素,因为数据显示,男女同校的学生自习时间比单纯的男子高中或女子高中学生少一小时。
可是韩国不管是科学还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似乎都没被高考的军备竞赛所影响,它是亚洲科技创新最强的国家之一,在很多方面领先于中国。不但 如此,这么强大的考试文化之下,韩国居然培养出了比中国更多的优秀足球运动员,他们甚至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方面也比中国强。这是为什么呢?
高水平工作机会能拉高人才水平
中国大力加大教育投入是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过去经济增长之前很穷的时候,教育更穷——但是“穷教育”并没有耽误经济增长。
如果查看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韩国在1960年代识字率比阿根廷低很多,人均收入只有其五分之一,而现在韩国人均收入是阿根廷的3倍。
也许不是教育水平决定经济增长。也许是经济增长了以后,社会上有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没有一个好 的教育系统培养众多高素质人才,当然搞不了创新;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的工作机会,那么它也不需要创新人才。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 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人才并不神秘。在市场作用下如果一个高科技公司需要某一方面的人才,它就一定能 找到这方面的人才。韩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大 量高水平工作,年轻人自然就会为得到这些工作而努力。他们可以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到很多跟工作相关的东西,甚至可能大学也教不出什么有用知识,他们更多 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前提是他们首先得能进入一个好大学。至于学生在高中这几年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可能对国家经济真没什么大影响。
穷人孩子不上名校,以后很难出头
众所周知,有名校学历可以大幅提高一个人毕业后甚至是一生的收入水平。但这里仍然有个因果关系问题。一个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必定是非常聪明的,那么他未来的高收入,到底是因为他聪明而获得的呢,还是因为他上过名校而获得的?
两个美国经济学家,Stacy Dale和Alan Krueger,考察了将近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10年到20年的收入情况。首先很 明显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一个1976年进入常青藤名校的学生在1995年时的平均年收入是9.2万美元,而对比之下如果他当初上的是个普通大学,收入将 只有7万美元。
这个研究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它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是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在一项统计中,519名学生同时被名校 和普通大学录取,结果 他们后来的收入是一样的——不管他们当初选择了名校还是普通大学!更进一步讲,只要这个学生有很好的SAT成绩,哪怕因为其他原因被名校拒绝了,他最终的 收入还是跟去了名校的学生一样好。
根据这个研究,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走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
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的家庭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个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这个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儿呢?可能与社交能力、找工作时来自家庭的直接帮助、综合素质、想象力等因素有关。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门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显然会有更多机会。
但想象力是个很奢侈的追求。2014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以基尼系数为标准,收入分配越平均的国家,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强调“想象力”,教育手法越宽松;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家长越强调“努力拼搏”,教育风格也更独裁。
如果你的竞争压力不大,甚至上哪个大学找个什么工作将来收入都差不多,你一定有闲情逸致搞想象力。如果面临考不上名校未来收入就必然不行的局面,你最好还是先考上再想象。
转自;中国式教育(作者万维钢 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更多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